(资料图片)
近日,一名身穿外卖服、带着头盔的女子因深夜送餐被盗车,在街边大哭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。然而,根据湖南怀化市公安局鹤城分局网安大队核实,该视频信息为谣言,系由网民周某某、杨某某、李某某三人策划拍摄的虚构事实。这三人自2023年4月起,发布多条自导自演的虚假视频,恶意散布谣言、混淆视听。
前不久,两则摆拍视频同样在网络引发关注。一则网传视频显示,一位脖带大金链的青岛“当地大哥”来到直播现场,并将主播“绑走”,甚至“要挖坑活埋”。另一段“女子遭陌生男子要求陪酒”的视频,登上多个平台的社会热榜。最后,这些都被警方证实为蓄意摆拍,当事人也都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处罚。
为何喜欢摆拍呢?自然是为了流量。如今是短视频时代,人们接受资讯多是通过各大短视频平台。相应地,拍摄短视频也就有利可图。如果拍的短视频能火,不仅有直接的流量收益,而且会带来粉丝增长,甚至可能走向直播带货的“宇宙尽头”。
然而,拍的短视频要想火却并不容易,每天有无数的人在拍摄短视频,可真正能引人关注、冲上热搜的屈指可数。并且,想拍出优质的短视频内容需要付出不菲的时间、精力、创意、物质等各种成本,甚至离不开团队协作,结果还有可能不尽如人意。
想拍好的短视频太难了,于是就有人想着走“终南捷径”。不管是蓄意拍摄“外卖骑手深夜送餐却被盗车”,还是“当地大哥绑走主播要挖坑活埋”,以及“女子遭陌生男子要求陪酒”,诸如此类,有冲突、有剧情,容易撩拨人的情绪,吸引公众关注,也就容易“一炮而红”。
但就像人们的调侃,最快的赚钱方式都藏在刑法里一样,这些蓄意摆拍,看似是“终南捷径”,其实是自取其咎之途。这些视频之所以能撩拨公众情绪,是因为往往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,通过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、负面想象,或者激发某种情绪共鸣,以此吸引关注。
以蓄意拍摄“外卖骑手深夜送餐却被盗车”为例,它一方面会消耗人们的同情之心。因为这样的摆拍一多,时间久了就会让真正有此不幸遭遇的人得不到同情和帮助。另一方面它会浪费本就紧缺的警力资源。因为视频一火,当地警方就有必要介入,否则容易受到人们的批评。结果警方一认真调查,却发现是假的,无异于“上当受骗”,而且会耽搁其他警情的处理。
短视频不是法外之地,拍摄短视频也应有底线思维,不能为了流量不择手段,否则势必会受到流量反噬以及法律惩罚。同时,也需要平台和监管部门对此加强管理,加大处罚力度,让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人受到该有的处罚。
昆明日报评论员
责编:李冬雨
编审:周晓雪
终审:周健军
标签: